多特蒙特如何从破产边缘 涅槃成为一个球星加工基地 上篇

其实在2000年代初,大黄蜂赖以成功的策略,跟现在绝对是背道而驰。简单来说就是花大钱补强冲冠,球会的大额交易,包括在2001年以1450万欧元签下球场莫扎特、罗斯基以及破得甲记录的2500万欧元签入巴西国脚阿姆罗索等等,虽然在0102赛季多特马上称霸德甲。后来巨额的转会费跟薪金支出都成为庞大的财政负担。0304赛季,多特累积约一亿英镑的债务,更加因为支付不了球员的人工而要接受竞争对手拜仁的200万欧元贷款,最终一间中型球会在2005年走上濒临破产的边缘,走运的是球会成功说服400多名投资者,给出更多的时间去筹付资金,当时才能够暂时摆脱破产的漩涡。

多特首席营运官carsten cramer简洁地总结了当年的危机,他讲述,我们试图超越拜仁慕尼克,尽管我们应该知道永远没可能超越拜仁。虽然多特大难不死的财困问题依然步步紧逼,2006年他们被迫出售主场的冠名权。

以及低价将阵中的球星卖走以偿还债务,当年的罗斯基因而远走阿森纳,阵中主力的商继离去,令青训球员获得大量的上场机会,多特因为财困开始被迫转型,球会营运的方针变成不再花重金购买一线二线球的球员,而是集中精力寻找年轻的高潜力新星,当初的财困成就了现在的多特,日后愿意大量起用年轻球员的传统。

由2005年开始,16岁的努里沙欣首先成为当时球会最年轻的出场球员,往后几年的胡梅尔斯、苏博蒂奇、格策等等的新星也开始崛起,在克洛普的手下得到稳定的出场机会,而飞快地成长,这个就是大黄蜂卷起青春风暴的起点。不停给机会年青球员成长的同时,都要确保培育的是有潜力的幼苗先能够出产顶尖的球星,多特能够不断出产天才背后的因素,一环扣一环,首当其冲的一定就系怎样培育自家的青训球员。大黄蜂的优势是他们依赖着最顶尖的科技去培育人才。

多特在2011年耗资约350万美元安装了一部名叫福云的秘密机器,他是一所立方体的建筑物,四面墙的每一面都由16个方格组成,地板上面铺满人造草皮。当机器启动的时候,足球就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速度飞向球员,球员就要立即把球踢向亮起提示灯的方格,所有的数据,例如停球的秒数、传球的速度等等都会被记录。

这部训练机器史上最伟大的弟子就是马里奥格策,他创造出最高的纪录,是能够控制机器以时速100公里所射出的球,并且将佢们全部传回方格。当格策在2014年世界杯决赛接应高球一控一射入网成为民族英雄。以前他就是在这完成了几千次同类的训练,现在每周都会为年轻球员提供课程,目的是令每个青年队成员每年有额外5000次的传控波机会,将球员接球转身,然后再传球的动作训练成极致,令他们在球场上面,接球已经自动能够做下个动作,不需要再多思考半秒。

多特球星罗伊斯曾经多年专注这种训练,他曾经说过当我接到球的时候再考虑怎么处理已经太晚。而经过这种训练,当我接球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黄蜂先进的训练方式,令每个青年球员都有充足的额外训练,磨练他们的基本功,增强他们的实力。

正如他们12岁以下的青年队教练Tim Kirk所讲,当球员达到格策的水平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自动,因为他们已经训练过。科技的协助无疑能够提升球员的技术水平,但有没想过,为何多特年青球员通常好快就能够在德甲比赛展现出他们的实力而不怯场?当中球员内在的心理质素可能会被很多球会忽略,但多特就相当重视这一点,青年军的成员不单止要在球场上面接受训练,而且在场外我们也要接受精心设计的活动。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强大的心理质素在球场上面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每个季度都会参加一次文化活动,例如他们要在300人面前用不擅长的英语去表演一部话剧,这些都是他们必须克服的压力,将来先能够在球场观众面前发挥自信。

比赛最后要获得最好的年青球员,无谓将时间放在不适合的球员身上,学院无可避免的实施残酷的精英化,多特的寄宿学校,只有少量的位置留住最优秀的年青球员,二十二名15至19岁的队员。随住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的学徒都将被视为没有足够能力为球队效力,而被球会从名单里剔除。评核的角度不单止要他们做应该做的份内事。而是你会被要求更多。例如,一名前锋可能会被通知教练,不单止会根据他们是否购入,而判断他们的潜力,还会依据他们侵略性的程度来评核他们,多特只会留住他们最顶尖的青年球员主力,培育他们成才,以确保一条天才生产线幼苗的质量。

下篇将会从球探系统展开讲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了解并且一起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